廣興宮11/20遊境(繞境)紀實

2010112200:00


網路上 關於廣興宮的文章 實在已經很多
精彩的陣頭 就由各大格主PO文
我就來 寫些 紀實與中午場

12時許 來到明直宮 現場
發現 現場早已角頭廟接禮完成
隊伍已集結於往大灣 的路上
就等 藝閣車 蜈蚣陣及龍鳳閣的加入
這次的藝閣車 有兩部是以真人飾演
看來會很辛苦
其實大部分人 或許會以府城都市觀點來衡量南關線(新豐區)
孰不知 新豐區 的廟會 因應交陪廟陣容的龐大 與 路途(皆步行)的考量
往往是 一大早 甚至前一個晚上 就集結出發
而下午為了宴客 往往 又是 早早入廟
這是要好好看新豐區傳統廟會 特別是建醮必有的心理準備
連續40個小時 從普渡 接禮 繞境 到宴客 是少不了的 體力考驗 





12:53分 明直宮隊伍 鳴炮出發





廣護宮前 也早就 集滿了人潮



01:24 明直宮隊伍 通過廣護宮
大家都有默契 廣興宮的頭香 由明直宮取得
待回程時 明直宮隊伍拜廟 再由廣護宮接禮
(接禮為一種說法 另一種發法為 接馬,
因為每個交陪境 接會出王馬 這也是新豐區廟會的特點)





至於西勢這 富強路上 早已萬人空巷
潮水般的人潮 望不到盡頭
接禮的重要性 在新豐區 往往比拜廟重要
相當出 廣護與廣興 斷香 還不識為了一段接禮烏龍
甚而 以往 因接禮不當 如宋江陣 兵器 頭旗 相碰撞 
因而導致的不快衝突時有所聞 甚而 還聽過械鬥的流言
為甚麼新豐區對接禮如此重視
見面三分情 裡多人不怪
誰叫我們是純樸的鄉下人
我們要的是真情流落的熱誠 見面就是<甲飽未> 不高興就是<X>
城市那一套 繡旗排場 文謅謅的應對 不是我們的專長





2:03 開路鼓 進入 西勢地界
開始進行接禮 





蜈蚣陣,亦稱「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
一般由兒童扮演作歷史或神話人物,坐於長條形的臺座上,由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
蜈蚣陣在民俗研究上,有歸類於陣頭者,亦有歸類為藝閣者,於各地廟會間定位亦有所不同。
一般作蜈蚣造型,亦有採「龍頭鳳尾」造形者,則稱「龍鳳閣」、「龍鳳棚」。
因其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台灣南部常認為具有神性,稱其為「百足真人」。
目前於新豐區醮事中,蜈蚣棚的地位崇高,以關廟為例,北花村玄天上帝的蜈蚣棚是領王令安王令的,具有驅魔除邪,安定地方的功能。不過這次慧心就只能以蜈蚣閣及龍鳳閣藝閣的模式視之



回到廣興宮前 志工人員 還忙著練習導引



3:12  開路鼓才來到廟前 速度真的不算快



明直宮大老-頭香





「天子門生」源於明朝徐霖所著「繡襦記」一書,描述落第秀才鄭元和的故事,
鄭元和落魄倒臥風雲中,為丐幫兄弟所救,並得李亞仙「以繡襦擁之而歸」,
後來二人結為夫婦,鄭元和在李亞仙鼓勵之下,奮發向上,終於考上狀元,
位晉三公,死後被皇帝追封為「天子門生」。
「天子門生」以南管樂器演奏為主,不加入任何表演動作,旋律優美,唱腔優雅,頗為精緻。
目前該陣已不常見,西港香或許保存較佳。
之前於關廟松腳聖母壇記憶中尚有一陣,但目前已不復見!
此次這天子門生 到不知是否為明直宮轄境之傳統藝陣



各宮廟陸續報到拜廟







拜廟的陣頭 尚綿延在舊堤防上
甲乙組 繞境隊伍 於六時許 早已開始出發







街頭小巷 到處都充滿著陣頭
新化慈濟堂的加入
也會西勢傳統地區 帶來了不同的廟會風采
轎前吹轎後送 繡旗吹陣將爺醒獅
導入了城市枒熱鬧的氛圍







西勢國小宋江陣 也不落人後
投入了芸莊繞境的行列





中午 分三地舉行的流水席 又是南關線新豐區的特色
我們一般稱為飯擔 以前是由各家戶分開負責 每戶個準備家常菜
供應陣頭與香客食用
在我們這 不是像 東港的飯湯 城區的便當
而是人情味濃厚  連香客都供應的飯擔
在關廟 依然為認購模式 在西勢應該為廟方統一處理
這次因前幾天的雨勢 迫使更改地點為 崙頂堤防 西勢路 與富強路三處
陣頭用餐則集中於玉皇壇前及狀元府旁



















下午 陣頭入廟前 宋江陣先行圍場
說真的 廣興宮的處理 已經很棒
有些 外圍人士及境外子民 的閒言閒語 真是令人搖頭
請不要以其他地方觀點來看我們
各有各的文化傳承與特色
我們就是 廣興宮 請勿一概而論



由王馬上取下王令 也代表繞境結束入廟



廣興宮 送與交陪境的掛燈



下午 3:03分 明直宮第一個隊伍即開始進場入廟
照片時間會說話
更無插隊之說
每個入廟時間即有安排
只是大家的熱情 延誤了入廟時間
相信在這方面 大家應該都可以諒解的
一開始 即預測入廟時間 一定會拖到七八點左右
只不過 大家的熱情 更超乎我的預測....



虔誠緊緊的一握 下一科的太子廟盛事見
相信 廣興宮對全交陪的明直宮也一定不會失禮的



金獅陣 獅咬球 由獅童領獅前行 很可愛的陣頭
於南關線信仰圈 關廟歸仁仁德一代 頗為盛行
不過 診好像沒見獅童背劍...或許是角度問題




宋江陣的陣型 變化蠻多的
應該是各區師承及傳統
造成不同的風格與體系









蜈蚣棚圈廟 這本是很重要的一項禮儀
不過....既以藝閣視之 也就不深究了



突然 一個 不預期的場景
謝府元帥乩身阿土仔  對著 大灣廣護宮 廣惠尊王的神轎
放下五寶法器 跪倒在地 深深的一拜 再拜 三拜
視其景 讓我不禁 熱內盈眶 不能自己
人意 神意 讓叔姪之情 斷絕三十多年
相信 不只廣興宮 廣護宮的眾執事大老
應該也會 深受感動才是
看著 這一幕 加上 昨晚入廟四人相擁之一幕
夠了 為這科醮 辛苦紀錄兩年 自己投下的時間添購的器材
真的都夠了  值得了 心中滿滿的一份溫暖 
令人不禁  又要熱淚盈眶....不能自己